蚌埠双墩一号墓发掘及其与钟离国地望关系探讨

作者:盘霄远 字数:3721

摘 要:安徽省考古工作者于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在安徽蚌埠双墩村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大型墓葬(双墩一号墓),其部分随葬青铜器的铭文中涉及文献中记载较少的春秋时期方国——钟离国。春秋时期钟离国方位的归属,学术界有“安徽凤阳说”和“山东枣庄说”两种看法,通过双墩一号春秋墓的发掘,基本确定了“安徽凤阳说”是可信的。

关键词:蚌埠;双墩一号墓;钟离国

钟离国是周代存在于淮河中游的一个子爵小国。《左传》曾提及钟离城,但并未对钟离国在周代的活动情况进行记载,先秦以后的历史典籍也未曾对钟离国的存灭有过论述,可以说钟离国的历史一直是一个未知的谜团,甚至其所处的地域,也一直存在争议。直到蚌埠双墩一号墓的发掘,钟离国的面貌才开始浮出水面。

一、双墩一号墓的考古发现

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内有两座较大的墓葬封土堆,呈东北—西南走向,北侧一号墓(M1)曾遭遇盗挖,未遂。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局与蚌埠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于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进行,取得重大收获。

(一)形制

蚌埠双墩一号墓位于淮河北岸3公里的一处原生台地上,通过钻探和发掘得知,该墓当年选在一个高出周围10余米的慢坡高地上,并在挖墓坑之前进行地面平整。该墓葬结构主要由封土、墓坑、墓道、墓底埋葬布局等构成。

圆形封土堆底大顶小,高9米、底径60米,呈馒头形状。封土与墓坑内填土均为五色混合花土,经过辨认,可区分为黄、灰(青)、黑、红、白五种颜色颗粒土。封土堆底部有一层白土垫层,厚0.2-0.3厘米,构建于墓口外的生土层之上,平面呈圆形,其范围与封土堆底部大小基本一致,其成分为石英岩风化矿。

墓坑为圆形竖穴土坑,墓口直径20.2米、墓坑深7.5米。墓坑2米下有宽1.8米的生土二层台。墓坑壁抹一层厚约3厘米的白泥层。

墓坑正东向有一条14级阶梯式短墓道延伸至墓坑内,墓口以外的墓道长3.5米、宽3.2米。墓道壁和底部全部用厚约3厘米的白泥抹平。

(二)葬具

该墓葬坑深底大,圆形墓底直径14米。墓室内的葬具全部腐朽不存,仅见腐朽的痕迹。依据腐朽棺椁痕迹,主棺椁居中偏北,围绕主椁室东、西、北侧各殉3人,南侧殉1人。与南侧殉人相临为南椁室,南椁室又分为南、北两个椁箱,南箱置食物,北箱置器物。在圆形墓葬底部形成一个非常规整的十字型墓底埋葬布局。

从葬具痕迹来看,墓主为一棺一椁,殉人均有较窄的木棺朽痕。人骨架保存较差,主棺内仅存几颗牙齿,经鉴定年龄约为40岁,殉人牙齿鉴定年龄在20-40岁。墓主与殉人之性别均因骨盆腐蚀较甚而无法鉴定。

(三)遗迹及随葬品

该墓葬发现了一些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由墓口至0.7米深的填土层中发现一层“放射线形状”遗迹现象。“放射线形状”居中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分布,外周为宽约2米的深色填土带围绕。这种“放射线形状”遗迹是由深浅不同的五色混合花土构成,线条有一定的夹角规律。

该墓葬出土器物主要放置在南椁室器物箱内,总数超过400件,按质地可分为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金箔饰件及海贝制品。在器物箱中还有大量漆木器腐朽炭化的漆皮。

青铜器共380余件,有礼器,兵器,乐器和车马器构件等。其中,器形较大的2件簠的内底中均有铭文,为“唯正月初吉丁亥童(钟)麗(离)君柏择其吉金作其飤簠”;9件编钟钟体正面的钲部均有相同的铭文,为“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钟)麗(离)君柏作其行钟童麗之金;1件戟的戈身上发现铭文,为”童(钟)麗(离)公柏之用戟。

另有陶器、玉器、石器、海贝制品各数十件,泥质“土偶”2200余件。

二、一号墓考古发现及其与钟离国地望的关系

(一)有关钟离国地望的文献记载

双墩一号墓出土器物之器内铭文显示,该墓葬与春秋时期方国——钟离国有关。钟离国在传世文献中的记载较少,且比较散乱。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有一种观点认为,钟离国所在地在安徽凤阳。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之《正义》引《括地志》云:“钟离故城在濠州钟离县东北五里。”。

《汉书·地理志》记载“九江郡”有钟离县,颜师古注引应劭语曰:“钟离子国。”

《水经注》:“(淮水)又东过钟离县北。”郦道元注曰:“《世本》曰:钟离,嬴姓也。应劭曰:县故钟离子国也,楚灭之以为县。《春秋左传》所谓吴公子光伐楚,拔钟离者也。”

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凤阳府”、“临淮府”、“钟离城”条下曰:“钟离城在县东四里。古钟离子国。《左传》成公十五年,叔孙侨如及诸侯之大夫会吴于钟离,吴始通也。昭公四年,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二十三年,吴败楚师于钟离。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师还,吴踵楚遂灭巢及钟离。”

根据上述文献资料所反映,有观点认为,钟离国所在地应在安徽凤阳。

根据另外一些文献记载,也有观点认为,钟离国所在地在山东枣庄。

《史记·齐太公世家》之《正义》引《括地志》云:“钟离故城在沂州承县界。”

宋人罗泌《路史》说:“(钟离),子爵,徐之别封,今沂之承有钟离城,乃晋吴会处。应劭云:钟离子国在九江。盖其后徙此,吴灭之。……今濠之治东六里钟离故城也。”

《括地志》和《路史》里提到的“沂州之承县”大约在今天山东省枣庄市南部。据此,有观点认为,钟离国所在地应在山东枣庄。

根据金荣权教授对上述相关文献的考辨,钟离故国在凤阳是可信的。《括地志》在同一部书中提出了钟离所载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而《路史》引用了《括地志》中的观点,进而提出了钟离国先在凤阳,后迁至枣庄的观点,只是推测,并没有史料依据。但仅仅通过文献中的蛛丝马迹,还不能确定钟离国所在地究竟是何处。

(二)双墩一号墓与钟离国地望的关系探讨

根据双墩一号墓出土器物之戟、编钟及簠上的铭文可以推断,双墩一号墓的墓主人,为一位名为“柏”的钟离国君主。根据徐少华教授考证,双墩一号墓的下葬时间约在公元前560年前后,即春秋晚期的前段。此外,墓葬的形制、墓中随葬品的数量规格以及殉人也显示了该墓主人之尊贵。同一时期,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凤阳卞庄发掘了另一座春秋时期贵族墓葬(卞庄一号墓),该墓虽然在早年严重被盗,但仍然出土了大量器物,其中青铜器73件,有甗、簠、豆、提梁盉、盘形器、钮钟、鎛钟等,还有较多戈、矛、剑、镞等兵器和軎辖、镳衔等车马器。最值得注目的是其中5件鎛钟两面钲部均有“唯正月初吉丁亥,余□厥于之孙童(钟)麗(离)公柏之季子康择其吉金自作和钟之”铭文。经对比研究发现,该墓葬形制与双墩一号墓极为相似,出土器物类型相近。徐少华教授考证后认为,卞庄一号墓的下葬年代较双墩一号墓略晚二三十年,由此亦可以断定,卞庄一号墓的墓主,即铭文中所述“童麗公柏之季子康”与双墩一号墓墓主“童麗君柏”为父子关系。

双墩一号墓与卞庄一号墓的所在地即在前引文献资料中所述的凤阳一带,两者相距35公里。根据上述考古资料的综合,基本可以认为,春秋时期的方国——钟离国的位置,在今安徽凤阳一带,是可信的,这也可以与文献中的材料相互印证。

三、结论

双墩一号墓的发掘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是因其基本解决了钟离国所处位置这一文献记载上存在的矛盾,今后对钟离国的考古研究中心可以适当向凤阳一带集中倾斜,以推进有关钟离国地望的研究继续向前。此外,双墩一号墓中出土的器物和遗迹,也可以从一些方面反映钟离国的文化特点,其墓底非常规整的十字型埋葬布局和“放射线形状”遗迹,对于研究古代东夷部族的太阳崇拜风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后续研究应能够揭开关于钟离国的更多谜团。

但应该注意,有关钟离国的考古资料仍然比较单薄,目前仅发掘蚌埠双墩一号墓和凤阳卞庄一号墓两座墓葬。因此,对钟离国的认识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钟离国存在的确切年代、大致疆域、国君谱系、文化特点等方面的轮廓,仍然缺乏资料来对其进行勾勒。我们期待着更多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来为我们揭示钟离国神秘的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0(3):4-18.

[2] 阚绪杭,周群,钱仁发.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J].考古,2009(7):45.

[3] 徐少华.蚌埠双墩与凤阳卞庄两座墓葬年代析论[J].文物,2010(8):82.

[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凤阳卞庄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9(8):21-29.

[5] 金荣权.周代钟离国综考[J].蚌埠学院学报,2012(2):117-120.

[6]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69.

[7] 郦道元.水经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5,453.

[8] 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9]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999-1000.

[10] 罗泌.路史(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80.

作者简介:

盘霄远,男,广西南宁人,瑶族,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专门史研究生。

相关文档:
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论多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浅析信息化时代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
浅谈色调和四步练习
浅谈初中英语五步教学法
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几种措施分析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谈县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浅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博课堂”模式的可
机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与脱毒技术
浅谈壁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新语境背景下的电视新闻
举直错诸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