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工作的失范与创新浅析

作者:李琰 字数:2911

摘 要:防范新闻职业失范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媒体要提高自律意识,借鉴国外媒体成熟的规章制度的合理成分,同时广泛争取受众的监督和参与,如此方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传媒职业水准的提高和职业规范的完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改革是必然趋势,如何回流读者观众群体,是采编工作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新闻;采编;失范;创新

1 新闻采编工作的失范

说到失范,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范。虽然,从根本上说,媒体的失范,根子确实在于从业者职业态度不端正、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失范现象的存在,是有着诸多主客观原因的。采编过程中出现的失范,可以说是职业失范的折射和反映。但如果仅仅从职业道德高度上予以强调,则又过于笼统,不利于对失范现象的全面认识和预防。因此,有必要认真盘点一下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失范现象,并进行仔细分析,以期找出预防和规范的应对之道。

1.1 新闻采编过程中常见的失范现象

有偿新闻。新闻人的职业理念,要求采编和经营分离,记者和媒体绝不能凭借党和人民赋予的采访权利进行寻租,也不能借发稿权夹带私货。但在实践中,有偿新闻成为新闻不正之风的重中之重。. 有偿不闻。这也是一种新闻寻租行为,在报道对象的收买下,或者屈于权力、金钱和人情的诸多压力,记者和媒体对问题新闻不予报道。有偿不闻也指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以公开曝光或编发内参为名,谋取私利,然后不写或不发新闻或内参。新闻偏见。从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来看,新闻既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同时也一种组织性的产物,是专门负责采集、传播新闻的专业组织所制造出来的产品。策划新闻。新闻策划是一种正常的报道程序,但策划新闻则是对事实的一种设计和加工,虽只有“新闻”与“策划”两个词组合的先后顺序不同,但意思相去千里。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新闻传播工具,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者过失报道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当内容或者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破坏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的违法行为。放大伤害。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职责。面对各种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报道尽可能多的新闻事实,满足公众的新闻需求。然而,报道并非越详细越好。个别媒体由于报道目的不端正,为取悦公众,为挖掘爆料无视受伤害人的利益,强制采访,且没有必要的保护和节制,在报道中“跑偏了题”,挖掘太多与本案无关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媒体获取这些信息的方式,是以伤害受害者为代价。此举违背社会伦理,也违背了社会对媒体的期待。抄袭改编。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新闻的第二落点,将在别地发生的新闻,改头换面进行改编,移花接木,炮制几个数据,编造一段“当事人”的说辞,杜撰几句“专家”的话,便堂而皇之地操弄“新闻”出炉了。要素虚化。新闻记录事实,揭示真相,各个相关新闻要素理应引之有据,用之恰当,言之有理。但在一些新闻稿件中,看似要素齐全,材料完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有的新闻要素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真实的“要素”,而是一种虚拟形态的主观设置。有的材料看似有根有据,再仔细辨别,才发现原来只是记者本人在自言自语。这些模糊要素的存在是出现模糊新闻和虚假新闻的直接原因之一,它实际上是对事实真相的虚化,对媒体公信力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断章取义。从近年来各大新闻事件中网友所表现出的一些非理性情绪看,某些新闻报道确有以偏概全、制造噱头、刻意炒作的嫌疑。也正因如此,被批评对象谴责媒体冤枉、曲解、误读的各类申辩也不鲜见。一些声音很快就被一边倒的谴责之声所掩盖,一些真相也被一边倒的质疑声所扭曲。一些记者编辑在对新闻人物报道进行写作编辑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有选择性地撷取自认为最有料的一两句话,以“标题党”的手法予以渲染,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记者的采访,不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描述,而是带着有色眼镜进行选择性地加工,使观众产生严重的误读,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和伤害,此类现象不胜枚举,也是新闻失范的重要表现之一。

1.2 新闻采编失范的预防

进一步加强媒体自律。自律是防止新闻采编失范最有效的途径。媒体的从业者要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提高道德水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积极预防职业行为失范。进一步加强对媒体的监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媒体自我管理制度,树立制度刚性。对出现职业道德危机的媒体和从业人员,一经发现,便予以严惩,以挽回社会信任。强化媒体人的职业规范,严格采编纪律。进一步加强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素养教育是防止媒体失范的有效方法。传媒素养强的受众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辩证地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媒体人职业失范的危害。进一步强化监督舆论的制度设计。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在尊重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舆论的制度设计,让社会公众对媒体的表现,有切实的发言权和批评权,对媒体的越位、失位和错位,有反制能力,在制度设计方面要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2 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2.1 思维创新

需要多从群众的角度来多报道一些新闻---会议报道是比较专业且乏味的。如果能将会议的报道进行改善,以一种新的方式报道。为样的报道是有新意的,是根据群众的喜好、需要为主体的。群众其实并不是不喜欢新闻类报道。而是一些新闻确确实实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既陌生,又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所以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他们才会去选择其他的节目,而不会对纸媒新闻感兴趣了。新闻采编可以从这一思路入手,不但要能够对会议的新的时事和政策讲明白,还要在会议的新闻中发现一些能够引起观众兴趣的方面,予以提炼。报道的基础是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就是透露出会议的政策和消息以及广告。 报道的宗旨是能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与掌握相关的消息及动态。要想让群众喜欢新闻报道,就必须要积极地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改变思路。尽可能地多报道一些和群众有关的新闻消息,同时还可以将会议以及相关的领导活动的焦点融合到一起。要有别具一格的思维理念,新的创意,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可看性的加强---多报道一些有关党的政策的新闻,同时也要关注到群众的喜好。对一些新闻报道进行改动不是将其缩减或删除,而是要加强可读性。新闻是大众了解世界,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新闻具有了新意,不老套,有较高的可读性,就获得了双赢。

2.2 形式创新

当今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显而易见的就是各种媒体所传播出的信息已经充斥着我们的整个生活。我们会运用视觉与听觉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综合,从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随着多媒体手段的强大冲击,新闻记者的采编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只有加强采编工作上的创新,使电视报道更具艺术性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新闻记者在采写稿件时要能够从开头就引起观众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唐亚娟.采编环节中的“新闻敏感”论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相关文档:
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论多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浅析信息化时代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
浅谈色调和四步练习
浅谈初中英语五步教学法
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几种措施分析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谈县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浅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博课堂”模式的可
机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与脱毒技术
浅谈壁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新语境背景下的电视新闻
举直错诸枉